2009, 40(4):1-6.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4.[sequence]
摘要:提出了一种基于直接横摆力矩控制器(DYC)和制动防抱死系统(ABS)分层协调控制策略的汽车电子稳定程序(ESP)控制方法,以提高ESP的控制效果。在DYC和ABS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协调控制器,将控制系统分成上下层。上层协调控制器根据侧偏角的偏差值和车轮的滑移率计算出对下层子系统的调节量,统一协调下层的DYC和ABS工作。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此协调控制策略,可比单独采用DYC更好地维持车辆的方向稳定性和侧向性能。
2009, 40(4):7-10.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4.[sequence]
摘要:设计了由转速、电流双闭环构成的电传动控制系统,使驱动电动机的输出功率与发动机输出功率相匹配,保证发动机能按其经济特性运行。起动时保持恒定最大允许电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增加转速,使车辆具有良好的起动性能。在车辆行驶中保持系统的恒定输出,克服行驶阻力突然变化等扰动的影响。运用Matlab进行了仿真,得到了良好的静、动态品质。
2009, 40(4):11-17.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4.[sequence]
摘要:提出了考虑时域硬约束条件的车辆主动悬架H∞输出反馈控制器设计方法。基于线性矩阵不等式处理方法,提出并证明了该控制器存在的充分条件。以提高车辆乘坐舒适性为目标,取车身垂直加速度响应为控制输出向量,悬架动挠度、车轮动静载荷比响应和所需控制力为约束输出向量,基于1/4车辆模型进行了主动悬架设计。仿真结果表明,即使车辆模型参数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提出的控制策略在提高车辆乘坐舒适性的同时,能很好地兼顾车辆的其他性能要求。
2009, 40(4):18-22.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4.[sequence]
摘要:建立了空气悬架双质量模型,提出了基于RBF神经网络优化的系统阻尼和空气弹簧匹配的优化方法。匹配求优时,选取车身加速度和轮胎动载荷加权和最小值为优化目标,以悬架动行程最大值为约束。仿真结果表明,客车的平顺性和轮胎接地性都得到改善。台架试验与仿真结果基本吻合。
2009, 40(4):23-26.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4.[sequence]
摘要:以两自由度悬架模型为研究对象,针对半主动油气悬架系统,提出了以悬架动挠度为控制目标的模糊控制策略,并对系统进行仿真和实车道路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模糊控制的半主动油气悬架在衰减车辆振动、提高车辆行驶平顺性方面优于传统被动油气悬架。
2009, 40(4):27-32.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4.[sequence]
摘要:为了改善汽车行驶的舒适性、安全性并减小轮胎动载对路面的破坏,以某载货汽车的四自由度悬架系统为研究对象,将车速分别为50、80和100km/h在A、B和C级路面行驶的车身垂直加速度、前后轮胎动载荷的统计均方根值作为目标,用多目标遗传算法和多标准决策方法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车身垂直加速度均方根值平均减小了40%,前后轮动载荷均方根值平均减小了30%,性能有较大改善,并且采用后期多标准决策方法,可以同时求得满足不同设计需求的最优解,较传统多目标优化方法更为实用有效。
2009, 40(4):33-37.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4.[sequence]
摘要:定义了一种对消声器多工况下加权插入损失、背压系数、线性度系数进行综合量化的评价函数,以反映消声器在各个主要工况下的消声效果、空气动力性能以及声品质特征。以GT-Power软件为工具,计算了3种不同消声器的评价函数,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评价方法可以很好地反映消声器在多个工况下的综合性能,为消声器的匹配设计提供依据。
2009, 40(4):38-44.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4.[sequence]
摘要:分析了汽车道路试验的特点和测试系统结构,总结了测试系统高可靠性、高集成度、同步数据采集、接口CAN化的发展趋势。结合汽车动力学控制系统产业化开发需求,详细阐述了3项汽车道路试验测试技术和方法:汽车位置姿态测量技术、车轮力测量技术和转向输入控制技术。今后汽车道路试验测试技术发展方向是基于GPS的汽车位置姿态测量、基于车轮力传感器的车轮力直接测量、GPS与转向机器人技术集成进行转向精确输入和路径跟随等规则化道路试验。
2009, 40(4):45-48.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4.[sequence]
摘要:在一台由柴油机改造为二甲醚进气道喷射的发动机上,用离散小波变换分析正常燃烧工况、爆震工况的缸内压力,计算其在各尺度细节部分的能量特征值,研究二甲醚HCCI燃烧的爆震特性。结果表明,正常燃烧工况、爆震工况缸内压力的能量特征值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正常燃烧工况时,细节部分D3的能量特征值最大;爆震工况时,细节部分D1的能量特征值最大。转速升高或进气道喷射燃料添加LPG对正常燃烧工况、爆震工况缸内压力能量特征值的分布无影响,爆震强度决定能量特征值的分布。爆震强度越大,D1的能量特征值越大。根据各尺度细节部分D1、D2和D3的能量特征值可检测爆震。
2009, 40(4):49-52.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4.[sequence]
摘要:将H∞鲁棒控制理论应用于天然气(CNG)发动机的怠速控制,建立了CNG发动机动力学模型,描述了发动机的不确定性。应用Matlab鲁棒控制工具箱,设计出基于H∞理论的CNG发动机怠速控制器,并进行了仿真分析和试验。仿真和台架试验表明,H∞控制具有很好的鲁棒性,提高了CNG发动机怠速工况的稳定性。
2009, 40(4):58-62.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4.[sequence]
摘要:在分析液态肥深施特点的基础上,针对深施过程中人工开沟、覆埋难度大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可深施液态肥的装置。对此装置的施肥性能进行了二次旋转正交试验,利用Design-Expert 6.0.1软件分析,获得了液泵压力、喷口直径、土槽台车前进速度和截止阀开度之间交互作用对施肥损失率的影响。最终确定了液态施肥装置的最佳工作参数为:液泵压力0.2MPa、喷肥针喷口直径3mm、土槽台车前进速度0.975m/s和截止阀开度60%,此时施肥损失率为2.8%。根据最佳工作参数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最佳工作参数组合得到的施肥量能满足设计要求,且施肥损失率最小。
2009, 40(4):63-68.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4.[sequence]
摘要:将一种基于改进粒子群优化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预测模型引入静电喷雾雾化性能预测领域,并给出了相应的步骤和算法。该模型能方便地预测喷雾参数对喷头雾化性能的影响,有助于正确认识喷头雾化性能随喷雾参数的变化规律。通过具体实例及与其他几种预测方法的对比表明,在相同样本条件下,其模型构造速度比标准LS-SVM方法高近1个数量级,模型预测误差约为标准LS-SVM方法的50%,预测精度比常规BP模型高1个数量级
2009, 40(4):69-72.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4.[sequence]
摘要:设计了一种双板冲量式谷物流量传感器及其差分消振电路,以消除车身振动对测产精度的影响。振动试验表明,在没有谷物输入时联合收获机车身振动导致前后2个检测板产生的2个振动信号是一对共模信号,可通过电路差分的方法消除;差分后传感器的输出电压的信噪比由2.5dB提高到62dB。在零喂入量情况下,振动产生的零点误差小于0.01g/s;在联合收获机正常作业的喂入量范围内(0.5~2kg/s),实验室测量误差小于3%。田间实际测量误差不大于
2009, 40(4):73-77.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4.[sequence]
摘要:脱出物从横置的轴流式脱粒装置下落到纵置的清选筛上时,在筛面入口段堆积成堆影响清选。提出了非均布气流清选原理,设计了圆锥形离心风扇以产生非均匀气流。理论分析和试验验证表明:由圆锥形离心风扇大、小端的直径差形成的非均布气流产生了风压差,使振动筛前部出现了较大的横向风速(最高处2.6m/s),将下落中的脱出物向另一端吹送,使脱出物在振动筛面的初始分布明显改观,从而改善了横置轴流式全喂入联合收获机的清选性能。
2009, 40(4):78-81.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4.[sequence]
摘要:根据南水北调工程中低扬程泵站采用变速运行的具体特点,研究了变速工况下泵装置性能的变化规律,指出在装置净扬程大于零的情况下,传统的水泵相似律不再适用于变速工况下的装置特性换算,提出了采用泵特性线性化和额定转速下装置特性预测变速工况下性能参数的方法。在引入“能耗比”的概念后,对一定时间段调水量恒定条件下的变速运行与其他调节方式的能耗进行了分析。在考虑变速装置效率、电动机效率和不同转速下泵效率变化下能耗比与净扬程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确定不同净扬程下经济合理变速范围的方法。
2009, 40(4):82-85.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4.[sequence]
摘要:针对某低比转数双吸离心泵在小流量工况下出现回流的问题,利用CFD技术对双吸泵及吸水室内部流场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并提出定点速度值分析法,模拟流场测试试验中采用的动态探针采样测试系统,对回流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对叶轮进口相应测试点在不同流量下的速度变化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变化规律和理论分析结果与以往文献中试验总结的规律变化一致。并根据曲线变化及理论分析结果,提出回流诱发流量点、回流稳定流量点、回流变化区间的概念。并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提出叶轮进口回流区有效厚度值的定义及预估方法。
2009, 40(4):86-90.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4.[sequence]
摘要:为了分析离心泵在设计工况运行时叶轮盖板两侧泵腔内流场结构的特点,采用RNG k-ε湍流模型和多重参考系下的雷诺时均N-S方程,对由叶轮通道、蜗室、泵腔和密封环间隙组成的计算域进行定常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证明了数值计算方法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流场分析结果表明,泵腔内的流场分布具有非轴对称性,其流场结构比由转子—定子组成的封闭壳体内的流场结构复杂得多,但二者的速度场沿轴向的变化规律相似。
2009, 40(4):91-95.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4.[sequence]
摘要:现有的液压挖掘机功率匹配方法由于负载工况的剧烈波动和不可预知性,导致动力源工作点很大部分分布于高油耗区域,动力源本身效率无法得到提高,从而影响了整机效率。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合动力技术的液压挖掘机全局功率匹配与动力源优化的综合控制策略。该策略以传统功率匹配方法为基础,结合混合动力的特点,在实现动力源、液压泵和负载三者功率匹配的同时,优化动力源的工作点,提高整机的燃油经济性。试验表明采用该策略的液压挖掘机能够实现全局功率匹配,同时减小了发动机的转速波动,使其工作在高燃油效率区域,提高了整机的燃油经济性。
2009, 40(4):96-101.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4.[sequence]
摘要:通过对液压挖掘机典型工况特性的分析,提出了一种并联式混合动力液压挖掘机动臂势能回收系统,分析了液压缸负载受力情况,建立了液压缸、节流阀、液压马达等液压元件以及永磁同步电机、镍氢电池组等电气元件的数学模型,提出了具有动臂势能回收功能的混合动力液压挖掘机整机控制策略以及能量回收控制方法。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并联式混合动力液压挖掘机除了能改善发动机工作状况提高燃油效率外,可以通过动臂势能回收进一步提升系统的节能效果,并且能量回收系统具有结构简单、回收效率高、回收速度可控、回收能量再利用范围广等优点。
2009, 40(4):102-106.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4.[sequence]
摘要:采用浸渍法制备K2CO3负载水滑石生物柴油催化剂,确定制备条件为:K2CO3负载量20%、共混温度80℃、焙烧温度600℃、焙烧时间6h。用该催化剂催化菜籽油转酯化制备生物柴油,考察了反应时间、醇油比、催化剂用量及反应温度对反应转化率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测定了脂肪酸甲酯的转化率。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菜籽油转酯化反应的条件为:反应温度60℃,醇油比12,反应时间60min,催化剂用量4%,转化率达96.9%。用X射线衍射分析和热重分析对催化剂结构进行表征,结果显示催化剂活性与其晶相有关。
2009, 40(4):107-111.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4.[sequence]
摘要:以杉木屑、玉米秸秆和稻壳等7种生物质为原料,在自行研制的真空热解装置上进行生物质真空热解制取生物油的实验研究。7种生物质的生物油产率均大于55%,杉木屑的生物油产率达67%以上。生物油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生物油是一种含氧量较高的有机混合物,7种生物油所含化合物类型相似,但具体化学组分及其相对含量有所差别。杉木屑生物油中苯酚及其衍生物的含量较高,达72.81%,仅杉木屑生物油中含有丁香酚,丁香酚的相对含量为
2009, 40(4):112-115.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4.[sequence]
摘要:采用溶剂替换法制备β-胡萝卜素纳米粒子,通过考察4种乳化剂对制备纳米粒子粒径及分布的影响和测定贮藏过程中粒子粒径和β-胡萝卜素含量变化,研究了其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以酪蛋白钠为乳化剂制备的β-胡萝卜素纳米粒子粒径大于以Tween 20、蔗糖脂肪酸酯和月桂酸十甘油酯为乳化剂制备的纳米粒子;向蔗糖脂肪酸酯中添加酪蛋白钠,以此混合物作为乳化剂可以制备平均粒径小于50nm的β-胡萝卜素纳米粒子;贮藏过程中,所有乳化剂制备的β-胡萝卜素纳米粒子粒径均保持较好的稳定性,β-胡萝卜素含量随着贮藏时间延长而减小,特别是在Tween 20为乳化剂制备的纳米粒子中降解最为明显。
2009, 40(4):116-120.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4.[sequence]
摘要:为考察一级一项和一级两项动力学模型对黄芩黄酮浸提过程的模拟效果,通过不同浸提温度下的黄芩黄酮浸提过程试验,采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分别计算两动力学模型的参数。结果表明:两模型对黄芩黄酮浸提过程的拟合效果都较为理想(R2>0.9800,RSD小于1.00%);但一级两项模型的快速、慢速浸提速率常数等参数随温度变化的趋势未能反映相应的物理意义。因此,一级一项动力学模型更适用于黄芩黄酮浸提过程的模拟。
2009, 40(4):121-124.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4.[sequence]
摘要:采用60Co-γ射线辐照对苹果汁中4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和3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进行了降解,研究了不同辐照剂量对苹果汁中农药的降解效果和苹果汁主要理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60Co-γ射线辐照对两类农药的降解作用都很显著:辐照剂量为9kGy时菊酯类农药的降解率达到最大,其中,氯菊酯65.72%、氟氯氰菊酯94.14%、氟氰戊菊酯72.41%和溴氰菊酯67.84%;辐照剂量为7?kGy时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降解率达到最大,灭多威61.64%、克百威76.55%和抗蚜威63.17%。60Co-γ射线辐照会使果汁的糖度轻微降低,酸度略有增加;苹果汁的透光率和色值有所提高。
2009, 40(4):125-128.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4.[sequence]
摘要:为了探索纳米碳酸钙助剂对鲜切山药保鲜效果的影响,研究了壳聚糖添加纳米碳酸钙助剂对鲜切山药在10℃下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壳聚糖添加纳米碳酸钙助剂处理后鲜切山药的总酸度、Vc含量和L值分别比单独使用壳聚糖高10.5%、8.4%和6.9%;失重率和总酚含量分别比单独使用壳聚糖低9.2%和8.3%。壳聚糖添加纳米碳酸钙助剂可显著抑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延缓果实褐变,延长货架期。添加纳米碳酸钙助剂可显著提高壳聚糖对鲜切山药的保鲜效果。
2009, 40(4):133-138.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4.[sequence]
摘要:以不同食醋为研究对象,采用旋转蒸发、紫外光谱扫描等手段研究了波长范围、蒸发液稀释比例、蒸发温度和参比液质量浓度等对食醋紫外吸收曲线的影响,确定了食醋紫外指纹图谱检测方法的试验条件:扫描波长范围245~330nm,蒸发液稀释比例1∶6,蒸发温度45℃,冰醋酸参比液质量浓度45g/L。以曲线间的相似度为指标验证了方法的重现性、稳定性和差异性,结果表明:各个食醋样品3次重复测定的指纹图谱间相似度均大于0.90,同一样品图谱的重现性良好;各个食醋样品在不同存放期的紫外指纹图谱间相似度均大于0.90,同一样品图谱的稳定性良好;各个不同食醋样品的紫外指纹图谱之间的相似度均小于0.90,不同样品图谱的差异性良好。
2009, 40(4):139-142.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4.[sequence]
摘要: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无损鉴别鲜枣品种和测定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对3个不同品种的鲜枣进行光谱分析,各获取30个样本数据。采用平滑法和多元散射校正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预处理,再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光谱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并获得各主成分数据。将样本随机分成75个建模样本和15个预测样本,将建模样本的主成分数据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变量,鲜枣品种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作为输出变量,建立3层人工神经网络鉴别模型,并用该模型对15个预测样本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在阈值设定为±0.17的情况下该模型对预测集样本品种鉴别准确率达到100%,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预测值与实测值相对偏差小于
2009, 40(4):143-146.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4.[sequence]
摘要:运用db1~db10等10个小波基4尺度分解对120个赣州脐橙样品的近红外光谱进行消噪处理,分别建立了各种小波消噪光谱的脐橙维生素C(VC)含量的PLS模型。通过PLS模型预测精度比较表明:所有db小波基变换都能有效消除脐橙VC近红外光谱噪声,PLS模型预测精度均高于不处理光谱建立的模型预测精度。其中,消噪效果最好的小波基是db5,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R达到0.9427、内部交叉验证均方差RMSECV仅为2.02mg/(100g)。因此,对脐橙VC含量近红外光谱消噪预处理的最优小波基是
2009, 40(4):147-150.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4.[sequence]
摘要:通过不同红外辐射源真空干燥荔枝试验以及干燥工艺品质试验,表明果肉与辐射源光谱匹配显著影响干燥速率,真空度、辐射热流密度的匹配影响干燥速率及干燥品质;采用辐射源SZ、辐射距离120mm、加热/缓苏时间15min/15min、真空度0.02MPa的干燥工艺,干燥速率与干果品质综合评价最优。
周建军 , 张漫 , 汪懋华 , 刘刚 , 纪朝凤 , 张智刚
2009, 40(4):151-156.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4.[sequence]
摘要:构建了自动导航模糊控制器,并详细阐述了基于模糊控制的自动转向方法。在改装的电瓶车上,开发了基于DGPS、电子罗盘和角度传感器的自动导航控制系统,并论述了其结构和工作原理,提出了直线跟踪和曲线跟踪的方法,使用简化的二轮车运动学模型进行了仿真,并进行了直线跟踪和曲线跟踪试验。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此导航控制系统可以有效地控制电瓶车按预定的路径行走。当速度为1m/s,直线路径跟踪时的最大偏差为0.19m;当速度为0.8m/s,曲线路径跟踪时的最大偏差为
2009, 40(4):157-160.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4.[sequence]
摘要:根据试验资料,在系统分析棉花冠层叶倾角时空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将整个生育期分为4个生长阶段,并利用高斯五点距离法将冠层分为5层,用椭球分布函数模拟不同生育阶段、不同高度层上的叶倾角分布密度。模型能较全面地反映整个生育期冠层不同高度上的叶倾角分布情况,且方便用于分层的光合作用模型。利用不同播期的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验证,叶倾角频率分布的模拟结果与1∶1直线之间的决定系数R2和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945和6.3%,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和实用性。
2009, 40(4):161-165.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4.[sequence]
摘要:研究了采用光谱分析技术对油菜植株全氮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采用逐步回归法对氮素的光谱特征波长进行选择,为克服光谱变量间多重共线性的影响,对变量进行了主成分分析(PCA),为提高模型的拟合优度,应用支持向量机回归(SVR)建立油菜氮素的定量分析模型。对不同氮素水平的油菜冠层光谱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06、460、556、634、662、675nm的光谱反射率与油菜含氮量呈极显著相关。植株全氮SVR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为0.89,模型的检验误差(
2009, 40(4):166-168.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4.[sequence]
摘要:根据大小特性,采用改进的果径法进行马铃薯的大小分级;根据外形特性,采用离心率法进行马铃薯的形状分级;根据颜色特性,采用灰度值差值法检测发芽马铃薯;根据边界特性,采用相邻采样边界点归一化半径差的方法检测畸形马铃薯,并实现了马铃薯在线综合检测分级。检测试验结果表明:系统分级结果比较稳定,分级精度达到
2009, 40(4):169-172.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4.[sequence]
摘要:以“中棉35”棉花种子为对象,应用图像处理技术,提出了基于形态学的破损识别方法。采用链码算子获取轮廓信息并进行傅里叶算子平滑,根据曲率特征定位轮廓尖端点后,通过轮廓的对称性识别局部破损棉种;基于统计思想,根据大小、形状特征的差异识别严重破损棉种。选取完好、破损棉种各200粒进行识别试验,结果表明破损棉种识别率达到
2009, 40(4):173-178.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4.[sequence]
摘要:将采集的牛胴体眼肌切面图像人工确定其颜色等级,然后通过计算机图像处理方法,分割出肌肉区域并提取出其在RGB和HIS颜色空间的颜色特征参数。设计一个以牛肉的颜色特征参数为输入、牛肉的颜色等级为输出的BP神经网络模型,通过训练,确定模型的结构参数,用测试样本对该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用该模型进行牛肉颜色等级预测的正确率可达95%,耗时仅0.25s。表明利用所设计的模型可以对牛肉的颜色等级进行快速、准确的自动判定。
2009, 40(4):179-183.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4.[sequence]
摘要:提出了一种公理设计和模糊树图相结合的集成式模块划分方法。首先采用公理设计的功能域—物理域的映射变换框架进行产品的逐级分解,在分解得到的设计矩阵均为对角阵的情况下,分解得到的子结构满足了功能和结构的独立性,可单独作为一个模块,完成模块划分。若得到的设计矩阵为三角阵或者满矩阵,则对分解得到的子结构进行功能和结构相关度的分析,采用模糊树图聚类法将子结构聚类为模块。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2009, 40(4):184-188.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4.[sequence]
摘要:同步现象广泛存在于工程领域中,双偏心回转式激振器驱动的同步振动系统可以简化为一个双转子自同步系统。以某典型万能同步实验台为对象,定量研究几种典型情况时该自同步振动系统各参数变化的规律及其同步特征,结果充分验证了该类振动系统具有自行恢复同步的能力。以该实验台实测数据为参考,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证明了仿真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并且,通过实验和仿真发现激振力不等情况下,即使关掉激振力大的电动机电源,系统仍能自行恢复振动同步状态。
2009, 40(4):189-192.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4.[sequence]
摘要:不完全分布柔度全柔性机构是介于具有集中柔度和分布柔度之间的一类全柔性机构,根据这类机构的特点,在伪刚体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拟柔性模型的分析方法,建立了直梁型柔性铰链与构件的拟柔性模型,同时定义了拟柔性模型的外载荷力比值系数μF和模型的修正系数μλ。给出了一组实例的拟柔性模型计算结果,通过该组实例的实验测试以及对测试结果和计算结果的分析比较,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2009, 40(4):193-197.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4.[sequence]
摘要:2UPS-2RPS为具有两种不同支链结构的4自由度并联机构,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控制容易等优点。由于自由度数目少于6,机构的支链不仅传递驱动力,同时还向末端提供约束力,因此在对机构动力学控制及尺度和截面参数动力学优化时,驱动力和约束力分析都是必要的。本文运用牛顿欧拉法建立了该机构的逆动力学方程。在给定动平台的运动规律和外力后,通过动力学方程求解得出所需驱动力和约束力矩,并给出仿真实例。
2009, 40(4):198-201.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4.[sequence]
摘要:建立了机构运动副摩擦的数学模型,将关节接触面间的作用力转换为理想约束力与摩擦力矩。将摩擦力矩视为外加非保守力,应用简化模型法建立了包含关节非线性摩擦的平面并联五杆机构的动力学模型。基于滑模变结构理论设计了该模型考虑参数不确定性的鲁棒轨迹跟踪控制器,并证明了其稳定性。实验和检测结果表明所建动力学模型正确,所设计的控制器对机构中的非线性摩擦力有较好的补偿效果并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2009, 40(4):202-205.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4.[sequence]
摘要:以混沌理论为基础,通过试验研究滚动轴承摩擦力矩时间序列的非线性特征评估问题,为精确计算滚动轴承摩擦力矩的动态性能奠定基础。用关联维数标准差刻画摩擦力矩的不确定性,用关联维数均值描述摩擦力矩非线性特征的演变历程。研究表明,滚动轴承属于确定的非线性动力学系统,但其摩擦力矩呈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随着转速的增加,滚动轴承摩擦力矩关联维数标准差与均值都呈现出非线性增大的趋势。
2009, 40(4):206-209.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4.[sequence]
摘要:采用雷诺时均N-S方程、标准k-ε模型和SIMPLEC算法对液力缓速器内部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倾角为50°、55°、60°时液体流动的速度分布、压力分布和湍动能分布规律。以Rothalpy值的变化作为损失分析指标,定量比较不同倾角对制动力矩的影响,得出叶片倾角为55°时缓速能力最大,其原因是沿程摩擦阻力损失与冲击损失的叠加使得液力损失最大。
2009, 40(4):210-214.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4.[sequence]
摘要:建立了高频电气喷射阀电磁铁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在静态有限元分析基础上,通过减小喷射阀衔铁外径及在其中心钻孔对电磁铁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优化后模型的结构尺寸及提供的稳态电磁力均与优化前相当,而衔铁质量下降71%,故其加速度大幅上升,使得优化后模型的动态响应时间在各工作状况下均约缩短8%。最后,根据优化后电磁铁模型加工制造了电气喷射阀样机,并研制了其动态性能测试系统。试验与仿真结果吻合,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有效性。
2009, 40(4):215-220.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4.[sequence]
摘要:对动力系统用两级先导式电磁阀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建立了基于电磁阀阀芯振动与流体流动相耦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模型充分考虑了阀芯自激振动,阀内各腔以及阀前后管路内压力变化。分析了不同工作条件下阀芯的稳定性,研究了工作压力、工作流量对电磁阀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2009, 40(4):221-226.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4.[sequence]
摘要:建立了高压、高转速条件下柱塞泵柱塞副泄漏流场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首先,对柱塞副进行了三维动力学分析,对柱塞副受力变化规律进行了Matlab数值分析。然后,建立了基于柱塞倾斜角度φ和偏心距离e的柱塞副倾斜偏心圆环缝隙泄漏流场数学模型,并结合柱塞副动力学分析结果,利用动压支撑理论确定了倾斜偏心泄漏流场数学模型中的φ和e。利用有约束的一维搜索法编写Matlab程序对柱塞副流场进行优化数值求解。最后,利用Fluent软件对柱塞副泄漏流量进行了仿真分析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高压、高转速条件下,柱塞副处于倾斜偏心状态,实际泄漏流量与通常理论假设的完全同心流场相比流量脉动量变大,而平均流量变小。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北京德胜门外北沙滩1号6信箱
邮编:100083 传真:64867367
电话:64882610 E-mail:njxb@caams.org.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农业机械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