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39(6):1-7.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6.[sequence]
摘要:首先对车辆动力学集成控制的发展和研究进行了全面回顾,然后对集成控制系统的协调策略进行了总结。为进一步提高车辆主动安全性的潜力,未来研究的重点仍将是对转向和制动/驱动的集成控制,其中一个典型的研究问题是在考虑轮胎和车辆非线性以及执行器限制条件的基础上,将车辆稳定控制力/力矩最优地分配到每个车轮/轮胎上。显然,随着未来线控驾驶以及新型可控系统的广泛应用,车辆动力学控制的集成化必然成为发展趋势。
2008, 39(6):8-12.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6.[sequence]
摘要:针对天然气均质压燃过程中存在起动困难和燃烧敲缸的问题,设计开发了天然气分层充气热面点火燃烧系统。试验研究表明,采用低压供气方式有利于燃烧系统实现着火起动。适当减小通道直径、增加高压供气比例及减小高压供气定时有利于促进缸内混合气的浓度分层,实现主副燃烧室的两级燃烧,有效抑制了燃烧敲缸。镶块通道直径8mm、1200r/min时可达到相同转速下原机功率的83%,1400r/min时可达到相同转速下原机功率的73%,同时NOx排放较直喷压燃式天然气机有所降低。
2008, 39(6):13-16.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6.[sequence]
摘要:结合柴油机燃用二甲醚HCCI燃烧与缸内直喷燃烧各自的优点,提出了气道-气缸喷射复合燃烧方式,在一台改造过的柴油机上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燃烧过程包括二甲醚HCCI燃烧和缸内喷雾的预混及扩散燃烧,但随预混合率的不同呈现不同特征。随着预混合率增加,气缸压力、温度、压力升高率以及NOx排放量均先减后增。增大直喷供油提前角可改善油耗率,降低HC与CO排放量,NOx排放量会升高。与HCCI燃烧比较,采用适当预混合率和直喷供油提前角的复合燃烧,在保持NOx基本不变的条件下能有效地拓宽发动机工况范围,同时降低
2008, 39(6):17-20.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6.[sequence]
摘要:采用有限元法和边界元法联合求解技术进行了柴油机油底壳结构振动和表面噪声的数值模拟研究,建立了油底壳的有限元模型和半消声室辐射声场边界元模型,通过模拟计算提出了增加材料阻尼和提高结构刚度两个方面改进设计方案。结果表明,随着阻尼的增大,高频噪声降低明显;提高结构刚度,可以减小表面振动,但同时辐射效率也会增大。并通过试验验证了计算的正确性。
2008, 39(6):21-24. DOI: 10.3969/j.issn.1000-1298.2008.6.080605
摘要:OSEK/VDX是目前通用的汽车电子开放式软件接口。为了实现对混合动力汽车系统的实时控制,在控制策略的实现上有必要加入实时操作系统,以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实现系统的模块化设计。阐述了混合动力系统的结构、系统的硬件构成以及嵌入式软件设计方法。以S12X为主芯片的硬件平台为RTOS的实现提供了硬件保证。软件设计方面阐述了实时内核的设计、基于数据流和主工况状态机的任务划分方法、CAN通信程序的设计等实时操作系统的构建方法。
2008, 39(6):25-28.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6.[sequence]
摘要:针对汽车电动助力转向控制系统设计中存在的建模误差以及车辆行驶过程中外界干扰的影响,采用μ综合控制方法,根据转向系统的性能要求,构造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μ综合控制设计框架,在Matlab环境下求解μ控制器。计算与仿真表明所设计的μ控制器具有良好的性能鲁棒性和鲁棒稳定性。
2008, 39(6):29-33. DOI: 10.3969/j.issn.1000-1298.2008.6.080607
摘要:汽车是一个复杂的动力学系统,很难建立一个非常精确的模型,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简化。在建立八自由度数学模型的基础上,用能量法推导出了微型轿车的质心加速度、相对动载、动挠度和加速度均方根值的表达式,用Matlab编制了仿真程序,并对某一车型进行了仿真计算。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所建数学模型和推导的正确性。
2008, 39(6):34-37.
摘要:基于自适应巡航系统(ACC)主、目标车的运动学分析,得到了在目标车减速度较大和较小情况下ACC极限工况的理论判定条件。考虑最危险的目标车紧急制动工况,确立了ACC实际应用中极限工况的判定条件。并通过试验,确定了影响该条件的关键参数,其中制动迟滞时间td为0.214s,主车最大制动减速度依路面不同有3种典型值。根据所得的极限工况判定条件和主车最大制动减速度典型值将ACC工作区域划分为3部分,明确了ACC的有效工作区域,在汽车进入极限区域后提示驾驶员规避,防止汽车进一步进入危险区域。
2008, 39(6):38-41.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6.[sequence]
摘要:考虑轮胎侧偏刚度参数的不确定性,建立了用于控制器设计的线性参数不确定性车辆模型。在分析现有的汽车操纵稳定性控制策略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二次最优保性能汽车稳定性控制方案;基于模型跟踪控制技术和参数不确定性车辆模型推导了汽车稳定性二次最优保性能控制器。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二次最优控制相比,最优保性能控制方案在保证系统稳定性和鲁棒性的同时可以获得更小的质心侧偏角和更好的横摆响应。
2008, 39(6):42-45.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6.[sequence]
摘要:智能车辆换道过程中须同时考虑车辆的横向控制和纵向控制,为实现智能车辆对预定轨迹的稳定跟踪,根据智能车辆的车辆运动学简化模型,建立基于刚体的车辆模型。选取车辆当前位姿和参考位姿构造动态的位姿误差,建立智能车辆轨迹跟踪闭环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数学模型。基于Backstepping控制算法选取Lyapunov函数设计智能车辆换道及超车轨迹跟踪控制器。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器能够快速跟踪参考轨迹,控制器在智能车辆换道及超车控制过程中平稳、可靠。
2008, 39(6):46-49.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6.[sequence]
摘要:通过研究汽车行驶时轮胎载荷的变化以及轮胎载荷、气压、温度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三者关系的数学模型,利用该模型并通过轮胎气压、温度值以及汽车行驶状况可确定轮胎载荷是否超出允许范围。根据该原理设计了一套轮胎状态及车辆载重检测一体化系统。该系统通过内置在轮胎内的传感器实时检测汽车轮胎内的温度和压力。通过试验验证了数学模型的正确性和该系统的实用性。
2008, 39(6):50-53.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6.[sequence]
摘要:使用可靠性理论的统计模型是综合优化维修策略、维修备件库存/订货、维修资源等的关键问题。阐述了可靠性分析中常用的6种Weibull分布形式,研究了基于分段Weibull分布的使用可靠性统计模型的建立方法,拟合质量指标e的计算与不同分布函数的拟合精度比较,分布函数的χ2拟合检验,并建立了汽车整车使用可靠性统计模型。
2008, 39(6):54-59.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6.[sequence]
摘要:应用雷诺应力模型(液相)、离散相流动模型(固相)和Finnie的塑性冲蚀磨损模型,通过对固液流场中大量固体颗粒运动轨迹的拉格朗日追踪,对离心泵中固相体积分数较低(CV<10%)的固液流场中颗粒运动轨迹、颗粒与过流部件表面的相互碰撞过程、固液两相流磨损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离散相颗粒的性质(密度,粒径)及叶轮运行转速对颗粒运动轨迹及与壁面的碰撞过程有重要的影响;大质量颗粒的运动轨迹向叶片工作面偏转较大,易与叶片头部发生撞击,并且存在多次撞击过程,对叶片的磨损程度大;小颗粒易与叶片工作面后端发生撞击,一般与叶片只发生一次撞击,对叶片的冲蚀磨损相对弱些。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2008, 39(6):60-63.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6.[sequence]
摘要:双吸离心泵内部的湍流压力脉动是引起机组振动及噪声的主要原因,这一现象在隔舌区尤为严重。采用大涡模拟方法(LES)和滑移网格技术,对双吸离心泵进行了不同工况下三维非定常湍流数值模拟,得到了水泵内部流场特性及隔舌区计算点的压力脉动情况,并对其进行了频域分析。结果表明,在设计工况和大流量工况下,叶片通过频率在脉动频域中占主导地位,而在小流量工况下,低于1倍叶片通过频率的脉动占主导地位;压力脉动幅值随着流量偏离设计工况的程度而变化,在流量为0.62、0.80和1.20倍设计流量工况下,压力脉动幅值相对于设计工况分别增大
王庆杰 , 何进 , 姚宗路 , 李洪文 , 李问盈 , 张学敏
2008, 39(6):68-72.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6.[sequence]
摘要:针对东北垄作区免耕播种玉米时存在机具堵塞严重、条带旋耕功耗大、垄上作业稳定性差等问题,设计了驱动圆盘玉米垄作免耕播种机,提出了驱动圆盘破茬、限深轮稳定装置为一体的破茬开沟稳定机构,对本装置的关键参数进行了设计。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驱动圆盘玉米垄作免耕播种机通过性能好,破茬能力强。机具破茬深度约为87mm,种肥间距稳定在48mm时能够满足播种要求,播种施肥开沟器在主动圆盘开出的沟槽中进行二次开沟,减少了土壤扰动和动力消耗。与条带旋耕玉米垄作免耕播种机相比,油耗降低8.5%,地表动土量减少约
2008, 39(6):73-76.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6.[sequence]
摘要:在田间试验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均匀设计及数据拟水平处理的方法,建立了以灭茬机生产效率高和功率消耗小为总体模糊目标,以机组前进速度、刀轴转速和作业宽度为工作参数的多目标模糊优化数学模型并分析了灭茬机各主要工作参数对总体目标的影响规律。当工作宽度为定值时,总体目标随前进速度的增大而快速增大,随刀轴转速的增加而增大;当刀轴转数定值时,总体目标水平随前进速度的增大而快速增大,随工作宽度的增加而缓慢增大;当前进速度定值时,总体目标水平随刀轴转速和工作宽度的增加而缓慢减小。在满足约束条件的可行域内进行寻优,优化出灭茬机的最佳工作参数为作业宽度1.42m,刀轴转速406r/
2008, 39(6):77-80.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6.[sequence]
摘要:使用电磁比例调节阀,开发了脉宽调制(PWM)连续式变量喷雾装置,并研究了此种变量喷雾装置的喷雾特性。结果表明:流量调节范围较宽,平口扇形喷嘴的流量调节范围达7∶1;当减小占空比,以减小流量时,显著改变了喷雾发散度,雾量分布明显向中央集中,喷雾角变小;流量控制对雾滴粒径影响很小,随着流量减小,雾滴粒径稍有减小的趋势。
2008, 39(6):81-83.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6.[sequence]
摘要:打结器是方草捆打捆机的关键部件,设计的难度在于5个轴孔之间的角度测量,这是因为5个轴孔既不平行也不相交,用常规方法难以进行测量。本文用一种改进的参数化方法建立圆柱面的几何距离函数,然后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在Imageware12中拟合圆柱二次曲面。把拟合好的圆柱面导入到UGNX3,进行三面空间角度的表达。
2008, 39(6):84-87.
摘要:应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9R-40型揉碎机叶片式抛送装置内部的三维气流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计算出的出料直管处的气流速度与试验值进行了比较,检验了数值模拟的可靠性。同时,对其叶片数、叶片倾角、抛送外壳形状及出口处倒角等几何参数的不同变化作了对比模拟,得出4叶片、圆形外壳、后倾叶片更有利于抛送,且出口处圆弧半径不宜太大。
2008, 39(6):88-93. DOI: 10.3969/j.issn.1000-1298.2008.6.080621
摘要:针对步行式挖掘机坡度横向行走时的稳定性问题,建立了包含底盘机构和作业装置多自由度系统的步行式挖掘机静力学模型,并考虑了作业装置回转运动时附加惯性力矩,构造了步行式挖掘机横向行走时稳定性分析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利用效用函数法对多目标优化模型进行求解,对横向行走的最大坡度、底盘和作业装置的状态参数进行了优化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可靠,为确定步行式挖掘机坡度横向行走时的步行机构状态参数和安全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2008, 39(6):94-97.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6.[sequence]
摘要:为提高往复泵设计水平,提出了分别基于曲轴最危险截面与有限元分析的2种疲劳可靠性设计方法。在VC++ 6.0平台上利用多种高级编程技术,开发出面向对象的往复泵曲轴疲劳可靠性设计软件。软件能以2种方法6种途径完成往复泵曲轴的疲劳可靠性设计。实际应用表明,该软件界面友好,操作简单,运行稳定,计算精度高。
2008, 39(6):98-101.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6.[sequence]
摘要:借助Design-expert统计系统,采用中心组合试验法对真姬菇菌丝体多糖的碱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以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液料比、乙醇用量四因素为自变量,以多糖提取率为因变量,回归得到二次多项式模型极显著,模型校正决定系数为0.9495,相关系数为0.9847。当提取温度为73~76℃、提取时间为2.6~3.5h、液料比为18.25~25mL/g、乙醇用量为提取液体积的2.5~3.5倍时,多糖提取率最低为4.45%。当提取温度为76℃、提取时间3.24h、液料比为23mL/g、乙醇用量为提取液体积的3.5倍时,多糖提取率达最高值
2008, 39(6):102-104.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6.[sequence]
摘要:对蘑菇进行了热风、微波对流和微波真空干燥的对比试验。热风干燥温度为60℃,风速为1m/s; 微波对流干燥中,热风进口温度为60℃,风速为1m/s;微波真空干燥其压力为5.1kPa。微波功率密度均为0.5W/g。试验建立了3种干燥方法下蘑菇的干燥时间与含水率之间的关系曲线和蘑菇内部的温度变化曲线。通过测定干燥蘑菇的颜色和复水性来评价其产品的质量。结果表明,应用微波技术大大缩短了蘑菇的干燥时间,采用微波真空干燥,降低了产品温度,改善了干燥产品的质量。
2008, 39(6):105-108.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6.[sequence]
摘要:设计了脉冲强光杀菌装置及其检测系统。以脉冲氙灯作为光源,其充电输入电压是0.8~3kV。利用脉冲强光杀菌装置对选定菌种进行了初步杀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脉冲强光技术的杀菌效果十分明显。增加闪照次数、输入电压或菌液透光率都能够提高杀菌率至100%;透光率为100%、菌液厚度超过3.4mm时,大肠杆菌的致死率达
2008, 39(6):109-112.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6.[sequence]
摘要:红外辐射加热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加热特点,被加热固体的吸收率远大于周围空气,热能被加热物体吸收而周围的环境温度上升不多,热能均匀,有一定的穿透效应,热效率和过程效率较高。该技术进行灭酶和加热具有干燥时间短,灭酶和干燥速率快,较少能量消耗以及较高的产品质量等优势。本文对红外辐射能在农产品加工中的特点和红外能进行农副产品灭酶与脱水干燥的研究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概述,并指出该技术的研究方向。
2008, 39(6):113-117. DOI: 10.3969/j.issn.1000-1298.2008.6.080627
摘要:在珍珠光泽度分选中,运用HSL(色调、饱和度、亮度)颜色模型转化技术,将得到的珍珠图像由RGB颜色模型转换到HSL颜色模型中进行处理,并根据提取的亮度信息,运用模糊模式识别方法进行判别归类,实现珍珠光泽度的分选。同时,就提出的判别方法有针对性地给出了修正和说明,进一步完善了判别方法。
2008, 39(6):118-122.
摘要:以重力水头利用程度作为重力输配水管网优化设计评价的指标,以两种不同形式的重力水头利用率——管段水头利用率和路径水头利用率作为系统优化的目标函数,衡量不同设计方案对地势落差所产生的位置水头的利用程度,对所建立的模型采用具有家族内部和家族之间两层竞争机制的列队竞争算法进行求解计算。结合算例,将该方法与以管网投资最小为目标的遗传算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可行,收敛速度较快,且控制参数少。
2008, 39(6):123-126.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6.[sequence]
摘要:在全向移动式农业机器人上引入基于CAN总线的分布式控制网络。阐述了机器人平台的CAN总线通讯网络的组成,下位机节点控制器的硬件和软件设计以及上下位机间通信协议的制定。通过信息的发送、接收测试表明,CAN总线通讯网络可用于农业机器人的分布式控制,可提高整个机器人系统的开放性和实时性。
2008, 39(6):127-131.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6.[sequence]
摘要:为了保证田间作业的农业移动机器人能够对作物行进行自动识别,并且对干扰环境具有一定的鲁棒性,采用基于遗传算法的面-带模型匹配视觉辨识方法直接对未经任何预处理的田间作物图像进行识别。通过人工图像和实际图像扫描,论证了该方法对作物行间识别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以及对于包括干扰物等环境噪声的鲁棒性。经实际田间作物图像辨识,验证了该方法在实时控制中的有效性。
2008, 39(6):132-136.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6.[sequence]
摘要:为解决电控自动变速器故障诊断和维修问题,建立了基于CAN总线和PSA(PCA-subtractive clustering-ANFIS)模型的自动变速器故障在线诊断系统。通过CAN总线实时采集变速器控制单元各传感器状态数据作为诊断样本,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实现输入变量降维和去相关,应用减法聚类(subtractive clustering)方法生成初始模糊推理结构,并以此建立自适应模糊神经网络(ANFIS)故障诊断模型。仿真结果表明,结合CAN总线网络应用的PSA故障诊断模型能够准确地诊断出变速器的故障,其拟合能力及收敛速度均优于PCA-B
2008, 39(6):137-141. DOI: 10.3969/j.issn.1000-1298.2008.6.080632
摘要:针对SIMP方法中,存在中间支撑密度单元,且对拓扑分布有一定影响的情况,引入SSV约束,提出了一种基于SIMP方法和SSV约束的方法即SIMP-SSV方法,其思路是用SIMP的优化结果初始化SSV方法中的设计变量,再用SSV方法得到最终的优化目标。用SIMP-SSV方法同时进行了具有最小柔度的结构与支撑的拓扑优化设计。算例表明,SIMP-SSV方法不仅使拓扑分布更加清晰,有效消除了中间支撑变量对结构与支撑拓扑分布的影响,而且可使最小柔度比
2008, 39(6):142-145.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6.[sequence]
摘要:分析了由声全息测量系统的幅值和相位误差而导致的全息复声压测量误差,推导出因这两类误差而导致的声场重构误差近似公式,提出了基于测量系统通道间传递函数的声场重构误差修正方法,给出了简洁的全息重构误差修正公式。用修正后的全息复声压重构出的声场与真实声场及重构误差之间具有简单的实比例关系和相同的分布,仿真算例验证了修正方法的有效性。
2008, 39(6):146-149. DOI: 10.3969/j.issn.1000-1298.2008.6.080634
摘要:多滚轮法测量大轮直径比单滚轮法测量大轮直径对测量电路提出更高要求。针对测量滚轮光栅刻线误差修正和测量数据相关分析的需要,提出了基于双计数器的多滚轮多模式采样技术,设计了多模式采样电路,并给出了大轮“打滑”信号的辨识与剔除的仿真测量结果,结果表明,双计数器多模式采样方法能辨识出大轮表面局部位置上的微弱“打滑”信号,采样数据可靠。
2008, 39(6):150-153.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6.[sequence]
摘要:建立了液压二次调节加载系统仿真模型,通过仿真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分析了典型的转速-转矩控制方式液压二次调节加载系统中,转矩变化通过被试件的机械耦合通道所引起的转速波动问题。结果表明,液压二次调节加载系统中并不存在明显的耦合干扰现象,加载元件对输入元件转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种负载干扰。采用结构不变性原理,设计了前馈补偿环节对转速进行了近似补偿,实现了对这种负载干扰的主动抑制。
2008, 39(6):154-158. DOI: 10.3969/j.issn.1000-1298.2008.6.080636
摘要:采用解析法对实现近似直线轨迹的λ形机构进行综合,建立了通用数学模型,并给出方程中关键参数的求解方法。通过改变独立设计变量,可得到无限多的设计方案,但很难从中选取满意的机构。为避免机构综合过程中设计参数选取的盲目性,利用数值计算方法和图形技术将独立设计变量的可取值域绘制成三维图像。对于综合得到的一系列可行机构的直线近似度、最大杆长、机构类型等性能参数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据此设计者可以很容易选取综合性能优越的机构。综合示例和性能分析结果验证了模型与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2008, 39(6):159-162.
摘要:采用有限元法求解壁面定律和Reynolds方程,对水润滑高速动静压滑动轴承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研究紊流状态水介质润滑条件下的动静压轴承三维压力分布、温度场分布及动特性系数,分析高速高压水润滑条件下的动静压轴承与油润滑条件下的动静压轴承不同的液腔压力分布、温度分布等特性。
2008, 39(6):163-165.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6.[sequence]
摘要:基于摩擦润滑理论,分别建立了胀圈旋转密封处于流体润滑和边界润滑2种状态下的受力模型。对胀圈受力情况与结构尺寸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对胀圈与轴槽端面之间的润滑状态进行了讨论。推导了胀圈在边界润滑状态下摩擦转矩的计算式,并通过专门设 计的高速旋转密封试验台进行了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证明了计算公式的正确性。
2008, 39(6):166-169.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6.[sequence]
摘要:通过计算机视觉系统的构成、图像预处理、图像分割和数字图像的像素连通性理论与技术的研究,提出微小塑料齿轮的二值图像噪声点去除及齿轮轮廓提取方法,用数学形态学方法提出轮廓的简化算法,并给出了关键技术的原理及实现方法。发现通过删除曲线上多余点,可以达到用最少的点来表示一条曲线的目的。实验结果表明,该优化轮廓的简化算法,可获得准确的齿形检测数据,能满足工程测量的实际需要。
2008, 39(6):170-173.
摘要:针对微操作机器人交流伺服系统模型的非线性、不确定性以及强外界干扰,以PID控制为基础,将参数自整定PIDF、BP神经网络PID以及模糊自适应PID等控制策略有机集成,应用于微操作机器人的运动控制。通过集成,充分发挥模糊逻辑、神经网络的优势,弥补各自的不足。实验表明集成策略可提高运动精度,具有良好的动态、稳态性能,并能较好地适应负荷变化与外部干扰,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2008, 39(6):174-178.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6.[sequence]
摘要:研究零件复杂表面高速高精度加工的NURBS曲线参数直接插补方法,结合FIR数字滤波器原理,提出了一种NURBS曲线混合插补算法。在保证零件加工精度的前提下,实现基于S型速度曲线的加减速控制,使运动速度准确平滑;同时,算法中不需要插补前瞻计算,显著缩短了NURBS曲线插补算法运算时间。
2008, 39(6):179-183.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6.[sequence]
摘要:对提取点云数据的边界线、主要线和截面线等特征线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边特征线的点云数据区域分割技术,研究了特征识别、基于特征建立数据分块间的约束关系,实现了将测量数据分块,根据边界特征拟合曲面,进而完成复杂曲面的建模。最后以摩托车前面板的整个逆向过程为例,阐述基于边特征线曲面构造技术的应用,并凸现出了其在边界特征点云提取,特征线的提取以及在复杂曲面拟合方面的优势,很好地解决了复杂型面间的拟合重构问题。
2008, 39(6):184-188.
摘要:轧制力和轧制力矩是楔横轧汽车半轴轧机设计中的重要参数,由于多楔成形半轴过程中主侧楔的相互制约作用,轧制过程中力能参数变化复杂。采用二次开发的有限元命令流程序系统分析了工艺参数对多楔成形半轴时力能参数的影响规律;开发了力能参数的计算机数据采集及测试系统,在线测试了各工艺参数对力能参数的影响规律,测试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相符。
2008, 39(6):189-192.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6.[sequence]
摘要:以IVECO轻型客车发动机罩内板为研究对象,利用ETA/DYNAFORM软件建立了冲压成形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坯料形状、拉深筋、压边力及摩擦润滑条件对冲压成形质量的影响,通过对冲压参数的调整,消除了开裂和起皱,并与实际测量值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
2008, 39(6):193-197.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6.[sequence]
摘要:运用动力显式有限元分析软件DYNAFORM对大变形圆柱壳零件的内高压成形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针对内压和轴向力的载荷匹配关系、管坯与模具之间的摩擦因数及管坯材料性能等因素进行模拟与分析,得到了在不同工艺条件下工件的成形状态、材料流动特点、应力、应变及壁厚分布等结果。分析了不同工艺参数对工艺过程的影响。
2008, 39(6):198-200. DOI: 10.3969/j.issn.1000-1298.2008.6.080646
摘要:以单缸柴油机为研究对象,通过铅覆盖法、表面振动速度法、声强法等多种方法进行实验研究和数据分析处理,识别了该柴油机的主要噪声源(包括进排气噪声、齿轮室罩、机体、油底壳等)及其对整机声功率的贡献量。最后针对单缸柴油机的整机噪声特性,提出了几种可行的整机降噪措施,包括设计新消声器以降低排气噪声,改进齿轮室罩结构等。
2008, 39(6):201-202.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6.[sequence]
摘要:提出一种由结构自由振动响应识别结构模态阻尼比的方法。根据悬臂梁在脉冲激励下的实测加速度响应记录,探讨了结合经验模态分解(EMD)及时域对数衰减率法的结构模态阻尼比的识别方法。将实测记录EMD后,得到一系列的固有模态函数(IMF),再用时域对数衰减率法识别各阶阻尼比。将结果分别与用半功率带宽法以及频率细化法得到的各阶阻尼比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了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2008, 39(6):203-204.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6.[sequence]
摘要:饲料膨化机模孔几何参数对产品质量和膨化机生产率有显著影响,目前常用经验方法确定其具体数值。本文利用动量定理推导出模孔径长比、物料与模孔壁间摩擦因数和模孔两端压强差三者间理论关系式,并以模孔为圆形的EXT系列膨化机为例,说明了理论关系式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2008, 39(6):205-207. DOI: 10.3969/j.issn.1000-1298.2008.6.080649
摘要:阐述了单卧轴全混日粮混合机主要结构及工作原理。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设计对转子转速、混合时间和日粮含水率3个试验因素进行了以混合均匀度、日粮细粉率及单位质量功耗为评价指标的试验研究,得出了其参数的合理组合,即转子转速为55~65r/min,混合时间为6~10min,日粮含水率为35%左右,充满系数大于0.4。在全混合日粮混合试验中,混合均匀度以变异系数进行评价,并以绿豆为示踪物进行了变异系数分析,试验结果证明该法可行。
2008, 39(6):208-210. DOI: 10.3969/j.issn.1000-1298.2008.6.080650
摘要:研究超声波技术和挤压技术对大豆皂甙提取的影响,并确定最佳的超声波提取条件。在考察超声波功率等对大豆皂甙得率影响的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曲面试验优化超声波辅助提取大豆皂甙最佳工艺条件并建立了数学模型,同时进行了相应的对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提取大豆皂甙的最佳条件为超声波辐射时间53min,液料比22mL/g,浸置时间32?min,得率为5.98%,显著高于对照试验。挤压膨化技术处理有利于大豆皂甙的提取,超声波技术提取大豆皂甙效果优于对照试验方法。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北京德胜门外北沙滩1号6信箱
邮编:100083 传真:64867367
电话:64882610 E-mail:njxb@caams.org.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农业机械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