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39(5):1-5.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基于HSRI轮胎模型,建立了一种简化的、适用于实时运算的非线性轮胎力估计方法。推导了四轮两自由度汽车模型动力学方程。运用扩展卡尔曼滤波方法建立了汽车质心侧向速度观测 器。汽车动力学综合仿真平台的仿真结果显示,采用非线性轮胎力估计方法能显著提高估计 的精度。实车试验结果表明,该观测器估计结果的准确性和运算效率能满足DSC控制
2008, 39(5):6-9.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基于虚拟驾驶实验平台开发了车辆稳定性控制器。构建了由实车、虚拟场景、车辆动力学模型等组成的虚拟驾驶实验平台。用神经网络估计模型对车辆动力学系统进行了辨识,通过调整神经网络对象模型设计了神经自校正控制器,该控制器通过产生横摆力矩迫使车辆横摆角速度跟踪理想响应。在虚拟驾驶实验平台上研究了施加控制后车辆的响应及其与驾驶员的交互,对车辆在紧急避障操纵时的响应进行了虚拟仿真实验,验证了车辆稳定性控制器的有效性。
2008, 39(5):10-14.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刚度特性、频率特性和阻尼特性直接影响空气弹簧的隔振性能。利用工程热力学理论,建立了有、无附加气室空气弹簧的力学模型,推导出空气弹簧刚度与频率的数学表达式,并对影响空气弹簧特性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空气弹簧具有明显的非线性特性,在外载荷变化大时,自振频率基本保持不变;空气弹簧的工作气压、有效面积变化率、工作容积、工作状态及节流孔直径是影响空气弹簧性能的主要因素。
2008, 39(5):15-17.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提出了一种基于磁力传动原理的永磁离合器设计方案,通过改变主从动件间相对位置使径向磁场强度发生改变从而实现接合或分离。应用有限元方法计算了永磁离合器接合状态下的磁场分布及性能,以及分离或接合过程中主从动件间传递转矩和轴向力的变化关系。分析了主要设计参数对性能的影响,并研制了永磁离合器样件进行了试验验证。
2008, 39(5):18-21.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采用气化炉热解气化各种农林废弃的生物质,产生可燃生物制气,作为双燃料发动机的主要燃料。双燃料发动机由单缸、四冲程、水冷、直喷式柴油机改装, 生物制气通入发动机进气管,在进气过程中吸入气缸。测量生物制气〖CD*2〗柴油双燃料发动机气缸压力,通过与原柴油机对比,对双燃料发动机的燃烧噪声进行分析。除低速大负荷外双燃料发动机燃烧噪声均低于原柴油机,其噪声随负荷增大而增大,随转速升高而降低,随供油提前角增大而增大。
2008, 39(5):22-25.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针对均质压燃(HCCI)发动机高负荷易爆燃的问题,在一台改造过的柴油机上加装CO2引入装置,进行HCCI燃烧试验。结果表明,引入高体积分数的CO2能够有效抑制HCCI发动机的爆燃并拓宽高负荷的工况范围,但随CO2体积分数增大,发动机低负荷失火可能性增加,综合对燃烧边界和负荷范围的影响,CO2体积分数应控制在
2008, 39(5):26-29.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在分析发动机转速控制原理的基础上,研究了采用步进电动机作为执行机构的发动机油门控制,建立了神经网络优化PID控制的离散数学模型。采用LabVIEW软件对发动机油门控制进行了仿真试验,结果表明,发动机油门控制方法具有良好的动态响应与鲁棒性,超调量为0.018,稳态时的输出误差近似为零。
2008, 39(5):30-35.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在D6114型增压中冷柴油机上,分别采用原机增压器、大增压器、小增压器和同时使用大小2个增压器等4种方案,对柴油机的燃油消耗率和碳烟排放进行了试验。通过分析比较试验结果,提出大小涡轮相继涡轮增压方案,低速工况时小增压器单独工作,中高速工况时大小增压器并联运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大小涡轮相继增压系统在低速大负荷工况时,比原机燃油消耗率密度最多降低30?g/(kW?h),排放烟度最多降低约22%,初步证实了车用柴油机采用相继涡轮增压技术效果良好。
2008, 39(5):36-40.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喷头射程受较多因素影响,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神经网络能有效地描述非线性模型多输入和不确定的特征。采用Levengerg—Marquardt优化算法对神经网络进行了改进,对获得的数据进行训练,建立了喷头射程预测中喷嘴仰角、喷嘴直径和工作压力的映射网络模型,并模拟分析了喷头射程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用基于L—M算法的人工神经网络预测喷头射程时,不需要建立具体的模型,设计方便、运算迅速、仿真性强、精确度高。
2008, 39(5):41-44.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利用射流附壁原理,设计一种大射程的全射流微喷头。分析了全射流微喷头旋转驱动力与射流元件作用区结构尺寸的关系,得到两种驱动力的计算公式。通过正交试验得到了最优转速、最远射程时的作用区位差、作用区长度和盖板位差的尺寸组合。对最优结构样机进行了水力性能测试,测试结果与正交试验结果一致,样机水量分布均匀,射程、水滴直径达到设计要求。
2008, 39(5):45-48.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步行式水稻插秧机上使用的后插曲柄摇杆式分插机构存在工作时振动大的问题,为此设计了椭圆齿轮传动后插旋转式分插机构,分析了该分插机构的工作原理与结构特点,建立了机构的运动学模型,开发了机构辅助分析与参数优化软件,优化出满足步行式插秧机工作要求的结构参数,最后利用高速摄像技术对分插机构运动特性进行了试验验证。
2008, 39(5):49-51.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采用驱动联合收获机脱粒滚筒无级变速液压缸的油压力来表示脱粒滚筒的负荷,并通过对脱粒滚筒无级变速带轮的受力分析建立了脱离滚筒扭矩与油压力的关系方程;分析了脱离滚筒负荷与喂入量的关系,建立了脱粒滚筒负荷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脱粒滚筒PID恒负荷自动控制系统,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有效可行。
2008, 39(5):52-55.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以螺旋叶片、板齿组合式轴流脱粒与分离装置为研究对象,借助高速摄像技术对稻谷的脱粒过程和脱粒后籽粒的运动方式进行了观察,通过观察分析可知,籽粒在脱粒部件梳刷、冲击 、碰撞及物料之间相互搓擦的作用下,从枝梗上分离下来,期间稻穗呈环扣状,籽粒以环扣为中心向四周散射。稻谷进入脱粒空间后迅速形成薄层,并在脱粒部件和导向叶片的联合作用下,旋转向前涌动。当稻谷层受到冲击和梳刷作用时,瞬间被压缩,随之被抛离,呈蓬松状态,使被脱下的籽粒有机会穿过蓬松茎秆层分离出去。
2008, 39(5):56-59.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构建了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效应测度的ICOE指标体系,应用全局密切值法对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效应进行测度。根据测度结果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效应划分为A、B、C 3个等级,并分析了2004、2006年各省、市、自治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效应变化的原因。
2008, 39(5):60-64.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应用合作博弈中的Shapley值方法,通过分配总误差来确定组合预测模型中各预测模型的权重 ,以此构建组合预测模型并对山西省农机总动力进行组合预测。结果表明, 该组合预测模型的预测平均误差为1.81,低于选定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三次指数平滑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的3.12、2.42和2.23;也低于基于方差倒数法以及基于离异系数法构建的组合预测模型的预测平均误差
2008, 39(5):65-69.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基于电阻法设计了交流电路测量装置,对部分果蔬、禽蛋、肉类等农产品的共晶点和共熔点进行了测量,在7.5~8500kΩ测量范围内,测量相对误差小于10%,满足测量精度要求 。对测量数据进行曲线拟合,并根据函数曲率的物理意义,计算出物料的共晶点和共熔点。整合文献中的相关数据,列出60多种农产品物料的共晶点和共熔点。
2008, 39(5):70-73.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用气体接触催化红外发生器,对厚度为5、9、13mm的苹果片进行红外能强度为3、4、5kW/m2的红外加热灭酶脱水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可以一步完成苹果片的灭酶和脱水过程;与传统的蒸汽和漂烫灭酶方法相比,由于红外能的穿透加热效应以及选择性加热的特点,该方法灭酶时间更短;其能量利用率为40%以上,高于传统方法的
2008, 39(5):74-76.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用高压反应釜通过超临界甲醇法将葵花籽油制成生物柴油,制得的生物柴油主要成分为脂肪酸甲酯。通过GC—MS检测,出峰顺序为棕榈酸甲酯、亚油酸甲酯、油酸甲酯、硬脂酸甲酯、亚麻酸甲酯。通过L9(34)正交试验确定影响因素主次顺序为:反应温度、反应压力、醇油比、反应时间,最佳条件为反应温度340℃、反应压力15MPa、醇油比42、反应
2008, 39(5):77-80.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为了提高石榴籽油得率,利用超声波及有机溶剂浸提联用技术研究了石榴籽油提取工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超声波及有机溶剂浸提联用技术提取石榴籽油的较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石榴籽油的较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液料比12mL/g、超声波功率225W、超声波处理时间15min、超声波处理温度50℃。在该条件下石榴籽油得率为
2008, 39(5):81-85.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对玉米蛋白粉叶黄素超声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分析了超声时间、初始温度和液固比对总叶黄素得率的影响,并建立了相应的预测模型。优化得到最佳工艺参数为超声时间11min、初始温度25.4℃、液固比6.4mL/g。在最佳工艺参数下,总叶黄素的得率为67.90μg/g,与预测结果相符。与常规提取方法比较,该方法的提取时间明显缩短 ,叶黄素得率显著提高(
2008, 39(5):86-90.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采用1.398枯草杆菌中性蛋白酶对葵花浓缩蛋白进行水解,降解蛋白分子,通过电泳分析了不同水解度蛋白亚基的变化,系统地分析了不同水解度葵花酶解蛋白与葵花浓缩蛋白的功能特性。实验表明,水解度6.5%的葵花酶解蛋白溶解性、吸油性、乳化性等功能性得到较大的改善,而葵花浓缩蛋白持水性、起泡性及起泡稳定性好于葵花酶解蛋白,葵花浓缩蛋白经酶解后游离的氨基酸含量都有明显提高。葵花蛋白除赖氨酸含量稍低外,其他必需氨基酸组成与NAS(1980)和FAO(1973)参考模式相比,具有良好平衡性。
2008, 39(5):91-93.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提出了利用高光谱图像系统来检测脐橙糖度的方法。由脐橙反射光谱图像获取反映脐橙糖度的光谱特征波长;应用人工神经网络系统建立了脐橙糖度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脐橙糖度预测模型相关系数R为0.831,采用高光谱图像无损检测脐橙糖度是可行的。
2008, 39(5):94-98.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在构建植物生长模型时考虑其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交互关系,建立了虚拟植物模拟模型,并基于图形技术建立了植物形态的可视化模型,通过模型耦合构建出虚拟植物系统。基于芦苇生长过程进行了模拟检验,结果表明本系统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较好的预测性和可行性。
2008, 39(5):99-103.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提出了一种从农业专题图中自动获取农业信息的方法。采用计算机视觉和图像距离变换的方法提取专题图中符号的颜色特征和形态特征,根据图例建立符号模板库,然后把符号从扫描专题图中分割出来,最后由符号骨架线的内距值中误差实现符号信息的自动获取。试验结果表明,系统对农业专题图点状符号的正确分割率和正确识别率分别达到97%和93%,线状、面状符号的正确分割率和正确识别率为
2008, 39(5):104-107.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对苜蓿地进行了土壤含水率连续采集试验。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不同深度处的土壤含水率序列具有较高的线性相关性,层间距离越近相关性越高。用R型谱系聚类法,对8个土壤深度处的土壤含水率数据进行了聚类分类,给出了具体的分类方法。通过分析发现,分为3类时,在10、20和50 cm处埋设土壤水分传感器,就能较好地监测0~100 cm的土壤水分状况。
2008, 39(5):108-111.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通过二次正交回归试验研究了土壤温度和含水率对土壤比热容的影响,并建立了土壤比热容的二次正交回归模型和优化BP神经网络模型。结果表明:土壤温度和含水率的一次项对比热容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其二次项的影响达显著水平;二次正交回归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精度,其残差平方和为0.026 1,标准差为0.051 1。但优化BP神经网络模型的最大误差值为 0.036,最小误差值为0.008,其预测精度优于二次正交回归模型。优化的BP神经网络学习速率较快,当网络训练达到346步时即有效收敛,具有预测速度快、操作简便的特点。
2008, 39(5):112-121.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快速、有效地采集和描述影响作物生长的田间信息, 是开展精细农业实践的重要基础。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田间信息采集技术也在快速发展和不断更新。阐述了GPS定位技术、传感技术、多传感信息融合技术、无线通讯技术等在田间定位信息、土壤属性信息、作物生长信息、环境信息和作物产量信息获取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指出现有采集技术存在的优缺点, 并提出开发集各种先进技术为一体,低成本、多通道、高精度、定位快速的动态农田信息数字化智能测量装备是今后田间信息采集技术的研究方向。
2008, 39(5):122-127.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针对经典Job-Shop调度问题的局限性,提出了以时间、成本、质量三者综合为优化目标, 具有柔性Job-Shop车间调度的优化模型。给出了优化目标的计算方法,并设计了混合粒子群算法,给出了使用此算法求解模型的具体实现过程。模型采用工序能力指数对质量目标进行量化,并采用综合评判线性加权模型解决柔性Job-Shop算法的权重选择问题,使决策者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优化目标的偏好解。通过一个车间调度问题的实例验证了此调度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
2008, 39(5):128-132.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提出了一种基于证据推理的可靠度近似计算方法。定义结构失效的命题为F,通过证据推理求出F的信度Bel(F)和似真度pl(F),Bel(F)和pl(F)的均值可作为失效概率的近似值。研究了该方法的数值计算方法,给出了具体的计算步骤,并分析了影响计算精度与计算效率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随机变量分布区间的等分数k越大则失效概率的计算精度越高;而随机变量个数n和k越大,计算效率则越低。开发了用该方法计算可靠度的专用程序,并通过应用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2008, 39(5):133-136.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针对牛顿法、拟牛顿法求解非线性方程组只能求得一个解,且有时不能收敛的问题,将超混沌系统与数学规划相结合,应用超混沌系统产生迭代初始点,提出了应用超混沌映射的数学规划法求解非线性方程组全部实数解的方法。6—SPS并联机器人的机构综合实例表明,该方法收敛快,能够求出全部实数解,证明了方法的正确性与有效性。
2008, 39(5):137-141.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提出用多叉树表达平面连杆机构组成的方法,将杆组的位置分析程序作为树的节点运算函数,对树结构实施后序遍历运算,形成平面连杆机构运动分析程序的有序集合,通过对该程序集合的顺序调用实现了机构运动自动分析。避免了在机构运动分析时进行复杂的杆组识别和运动路线生成;将两棵树的节点进行交叉或将树的节点进行变异,能方便派生出新的机构, 从而为机构构型设计过程中进行运动学定量分析提供了一种新方法,运动分析算例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2008, 39(5):142-145.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针对介于具有集中柔度和具有分布柔度之间的全柔性机构,在利用伪刚体模型分析具有集中柔度的全柔性铰链四杆机构基础上,考虑构件的线弹性变形,对伪刚体模型的分析方法加以改进,给出了其一般公式。全柔性铰链四杆机构改进前后的分析计算实例和有限元仿真,验证了该分析方法的有效性。
2008, 39(5):146-149.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提出了Delta并联机构工作空间解析及尺度综合的方法。利用曲面包络理论得到Delta并联机构单开链子空间边界曲面的解析表达式,求得机构可达工作空间,进而导出工作空间包容的最大内切球体及其位置与尺度参数的关系。最后将上述球体作为设计空间,以雅可比矩阵条件数在设计空间的全域平均值作为机构操作性能衡量指标进行尺度综合,得到使机构操作性能最优的尺度参数。
2008, 39(5):150-154.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为解决传统激振台不能实现多维同时振动的问题,基于并联机构组成原理,设计了用于中小型试验件振动测试的并联机构激振台,分析了3—PUU型三维纯平移并联机构的运动特性,通过计算得出了正、逆解析解。在ADAMS中建立该并联机构的虚拟样机模型,并通过仿真验证了并联机构激振台的可行性。
2008, 39(5):155-159.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为了验证五自由度完全并联机床的设计方案和理论模型,将虚拟样机技术应用于该并联机床的设计开发过程。利用三维机械CAD软件SolidWorks建立该并联机床的虚拟样机模型,应用OLE接口技术实现了该并联机床的数控加工仿真、刀具轨迹显示验证和仿真过程中自动换刀与毛坯的自动设计,采用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实现了该并联机床的动力学分析和仿真。计算机仿真结果证实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验证了设计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2008, 39(5):160-164.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为了解决通用的刀具轨迹后处理程序无法生成混联机床数控指令的问题,以混联车铣复合加工中心为模型,研究了适合混联机床结构特点的后置处理方法。利用UG/CAM软件生成被加工零件的刀位文件,再将输入控制系统的刀位文件进行后置处理,包括二次插补策略、位姿逆解、刀具半径补偿和干涉检查,最终转化为驱动轴的控制指令,从而实现对混联机床加工过程中刀具位姿的控制。曲面加工仿真表明,该方法正确、有效。
2008, 39(5):165-168.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为了满足高速对转减速功能的需求,采用由定轴轮系和差动轮系构成的复合轮系驱动方案。该方案实现了动力源的单输入、等速而转向相反的同轴双输出,同时具有结构紧凑和传动效率高的优点。基于差动轮系功率流向特征分析方法,研究了对转减速机构功率流向规律,由此确定了该传动系统不存在循环功率的条件。通过对执行机构的合理匹配设计,可避免内部功率循环和实现等速、等扭矩的双输出。
2008, 39(5):169-173.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设计了双压力角非对称渐开线齿条刀具,并推导了刀具齿廓参数的几何关系、非对称齿轮全齿廓坐标方程、轮齿任意圆周上的弧齿厚计算公式,并对齿轮齿顶变尖情况进行了探讨。给出了非对称齿轮第2种齿根过渡曲线方程,描述并对比了对称齿轮与非对称齿轮的4种过渡曲线,同时建立了非对称齿轮共轭齿形的坐标变换矩阵以及轮齿在各自局部坐标系旋转矩阵。编写程序求得非对称齿轮与对称齿轮仿真结果,最后通过电火花线切割法加工制造了2种类型的齿轮。
2008, 39(5):174-177.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对数字化制造中锥齿轮齿面误差修正理论进行研究。基于实际齿面坐标测量,建立误差曲面公式并给出求解方法;通过以需要调整的参数为设计变量生成的齿面去拟合误差曲面,建立齿面误差修正理论公式,最终求得调整参数修正值;以误差曲面公式和齿面误差修正公式为基础,建立了各阶齿面误差与机床调整参数的关系式;并通过采用单面法和双面法加工齿轮齿面误差的实际算例验证了修正效果。
2008, 39(5):178-181.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利用拼焊板结构对已有车型的车门内板进行了改进研究,从而实现了减轻汽车重量的目的。推导了零件强度、抗凹性能和碰撞安全性能的轻量化控制方程,并以这些性能为设计约束, 指导拼焊板结构的轻量化设计,使车门内板的减重效果达11.9%。整车侧面碰撞仿真分析表明,拼焊板改进设计后的车门内板相对于原始设计具有更高的耐撞安全性,验证了设计的可行性。
2008, 39(5):182-185.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以未经过表面工艺强化的低强度汽车前桥和经过表面工艺强化的高强度汽车变速箱齿轮为对象,对汽车零件经过疲劳极限以下小载荷强化前后,表面硬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微观原因进行了试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小载荷强化后,低强度前桥的表面硬度随着其强度的提高而提高;高强度变速箱齿轮的表面硬度随着其强度的提高而降低;小载荷强化所引起的结构微观组织变化是其表面硬度变化的主要原因;对于汽车零件表面硬度的变化而言,强化和损伤的作用效果相同。
2008, 39(5):186-191.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为探明钢中微合金元素(V、Nb)与变形条件对含钒钢形变强化相变的影响规律,为制备含钒超细晶粒钢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含钒钢进行形变强化相变热模拟试验,分析得出V、Nb的影响为:固溶V、Nb不利于形变强化铁素体相变的进行;V(C,N)、V—Nb(C,N)可以在多道次变形中沉淀析出,成为铁素体的异质形核核心,同时析出相对晶界及亚结构的钉扎作用使铁素体晶粒细化。研究表明,多道次变形时,道次间隔时间越短,温度越低,则累积的有效变形量越大,钢的形变强化相变越易进行,含钒钢超细晶铁素体体积分数越大。
2008, 39(5):192-196.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提出了一种基于提升小波包变换提取滚动轴承损伤特征的方法。在提升模式的框架下,根据小波包变换的思想,对细节信号进一步采用提升模式进行分解,实现了提升小波包变换。为了有效地获取滚动轴承的损伤特征,选择合适的小波包基函数,把振动信号按给定的尺度分解,以该尺度信号能量最大的小波包信号分解频带作为最佳小波包,再用解调分析法提取特征频率。并采用仿真和实验信号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采用该方法对无损伤和含有损伤的滚动轴承进行分析,取得了较好的诊断效果。
2008, 39(5):201-203.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研究了超高压法从雨生红球藻中提取虾青素的工艺条件。通过研究各因素对雨生红球藻中虾青素转移率的影响,确定最优工艺条件为:提取压力300 Mpa,保压时间1 s,提取溶剂为体积比1∶1的乙酸乙酯、乙醇混合溶剂,提取2次,液固比分别为100?mL/g和50?mL/g。在此工艺条件下,雨生红球藻中虾青素转移率可达到98%。超高压法没有使雨生红球藻破壁,但却提高了虾青素转移率,缩短了提取时间。
2008, 39(5):204-207.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研究了基于LuGre摩擦模型的轮胎稳态模型参数识别方法,用稳态轮胎试验数据获得了LuGre动态轮胎模型中的参数,得到了模型参数随垂直载荷的变化关系:静态摩擦因数与库伦摩擦因数均随载荷的增加而线性降低;纵向轮胎刚度随载荷的增加而线性增加;而侧向轮胎刚度与载荷的关系呈现非线性。识别出的参数可用于LuGre轮胎模型动态特性的研究。仿真结果表明,LuGre动态轮胎模型不仅具有与魔术公式相似的稳态特性,而且还能反映出转弯制动过程中的轮胎动态响应特性。
2008, 39(5):208-210. DOI: 10.3969/j.issn.1000-1298.[year].5.[sequence]
摘要:结合有限元法和疲劳理论对22×8.5JJ车轮进行了动态弯曲疲劳分析,得到了试验载荷下车轮的疲劳寿命分布。应用ANSYS软件建立了疲劳试验的有限元模型,并考虑螺栓预紧和多个面接触对计算结果的影响;采用24个载荷的序列模拟车轮一个载荷循环过程的受力状态。采用临界平面准则分析了疲劳寿命,分析结果表明车轮的疲劳破坏主要集中在轮辐根部的连接部位,与试验结果吻合。应用该分析方法能降低设计成本,缩短设计周期。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北京德胜门外北沙滩1号6信箱
邮编:100083 传真:64867367
电话:64882610 E-mail:njxb@caams.org.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农业机械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